Z

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是何如工作的

前面几篇分别讲了计算机中的几种核心元件,通过这些基础元件我们可以实现更高级、更自动化的元件。而这些高级元件是靠什么来驱动呢?那就是电流,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串高低电平序列,通过高低电平的不同组合,电路可以实现不同的逻辑,这也就是所谓的「机器语言」,对于人来说也就是一串01序列。由于一串01序列对人来说具有较差的可读性以及依赖硬件实现,所以人们在其之上创造了以「助记符」为核心的「汇编语言」。本文将试图说明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的工作原理。

累加器

前面已经讲过了加法器,但是它只能处理两个数的加法,更多时候我们要进行多个数的加法,所以我们需要在加法器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整个结构能够不停的计算加法。

如果要连续进行加法计算,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 计算第一个与第二个数的和
  • 将上面的和存起来
  • 计算第三个数与上面的和的和
  • 将上面的和存起来
  • 计算第四个数与上面的和的和
  • 将上面的和存起来

如果要计算 n 个数的和,那么只需不断的重复 「加和-保存」这个过程即可,这样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实现:

在计算开始前,首先将锁存器清零,这样锁存器默认的输出就全为0。接着输入第一个数,闭合相加开关,计算结果(第一个数与0的和,其实就是第一个数)就保存到了锁存器中,同时锁存器的输出又连接到了加法器的另一个输入。接着输入第二个数,闭合相加开关,第二个数与第一个数相加,其结果保存到锁存器中,并作为下一次加法的其中一个输入,接着输入第三个数,计算的就是这个数与前两个数的和的和,重复不断的进行输入,就能得到一大串数的和了。在上面的结构中,锁存器的作用就是存储计算产生的中间结果,所以锁存器在这里就称为「累加器」。

自动的累加过程

上面的加法器虽然可以正常工作,但是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一旦输错了一个数字,那么必须把整个整个运算过程重复一遍。更好的办法是把前面构建的 RAM 与加法器连接起来,在 RAM 存储需要计算的数,这样修改起来就方便多了。而通过前一篇构建的计数器,我们可以让电路自动完成这些数的累加。

前面说过,要读或写某一个 RAM 单元是靠「地址」来定位的,例如000代表 RAM 的第一个存储单元,002代表第二个,通过地址我们能对 RAM 的任意地址单元进行操作。而对 RAM 地址进行遍历则要使用上一篇讲到了计数器,这是一个时钟信号驱动的能够输出有规律的二进制数的元件,这两个结合我们便可以把要计算的数依次存在 RAM 里,通过计数器遍历地址来输出每一个数,这样就能自动完成计算了。

在使用前,首先闭合清零开关,此时锁存器输出及计数器输出均为0,导致RAM 也输出其第一个存储单元中的数据。接着断开清零开关,当振荡器第一次由0跳变至1时,发生下面两件事:

  • 锁存器保存了 RAM 中第一个存储单元的值与0的和(累加器的第一步与第二步)。
  • 将 RAM 的输出变为其第二个存储单元的值。

当振荡器第二次跳变时,锁存器保存 RAM 中前两个单元的值得和,同时RAM 输出为第三个单元的值。如此往复,电路就自动计算了 RAM 中存储的数的和。但是它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停下来。当计数器不断增加达到其最大值时,便会回滚至0,导致电路又把 RAM 中存储的数累加到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中。

更加自动的累加过程

上面的电路可以一次计算若干个数的总和(例如:1+2+3+…+99),但假如我们要分别计算50对数的和(例如:1+2,3+4,5+6…),它就无能为力了,所以我们需要一种通用的机器,来进行更细粒度的计算,例如一次计算10个数,20个数,50个数的和。

上面的电路中,锁存器的输出连接至灯泡,用来显示 1次计算100个数的和的结果,但如果要分别计算若干对数的和,他就不是很方便了。更好的办法是将计算结果存储到RAM 中,这样在未来我们可以方便的查看计算结果。

上面的电路中,将锁存器的输出连接至 RAM。在前面的手动累加过程中,RAM 中只存有要计算的数字,其存储单元如下所示:

而在现在的电路中,要能实现一次对若干组数进行求和,就必须对 RAM 存储单元内的数据进行更改:

如上所示,存储单元中的数表示每组待计算的数,而存储单元的空白地方表示要存储前面的数的和,这些数据对应了下面的一串指令:

  1. 把0000h 地址处的数据加载到累加器
  2. 把0001h 地址处的数据加到累加器中
  3. 把0002h 地址处的数据加到累加器中
  4. 把累加器中的内容存储到00003h 处
  5. 把0004h 地址处的数据加载到累加器
  6. 把0005h 地址处的数据加到累加器中
  7. 把累加器中的内容存储到00006h 处
  8. 把0007h 地址处的数据加载到累加器
  9. 把0008h 地址处的数据加到累加器中
  10. 把0009h 地址处的数据加到累加器中
  11. 把累加器中的内容存储到0000Ah 处
  12. 停机

上面的存储单元仅存储了要计算的数据,但此时电路还不能正常工作,因为电路并不知道这些存储单元要参与什么运算,所以需要有一些代码来标记它们分别进行哪些操作。存放这些代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另一个 RAM 来单独存储它,这两个 RAM 一个称为「数据段」,另一个称为「代码段」,它们应同时被访问。

根据上面的数据端,我们发现需要有4中代码来标记每一步操作:

操作码 代码
Load(加载) 10h
Store(存储) 11h
Add(加法) 20h
Halt(停机) FFh

将数据端与代码段结合起来看:

为了实现上面的 Load 功能,还需要对电路进行一些改造:数据段 RAM 的输出有时需要作为锁存器的输入,所以这里加入一个2-1选择器来实现。

上图忽略了一些控制信号,例如清零、时钟、选择(S),其中一些明显是基于代码段 RAM 的输出,在这先暂时先忽略它们如何连接。

添加减法

上面的电路暂时只能进行加法运算,接着我们要对其增加减法功能,第一步是向操作码表中新增一个操作码:

操作码 代码
Load(加载) 10h
Store(存储) 11h
Add(加法) 20h
Sub(减法) 21h
Halt(停机) FFh

回顾前面计算减法的一章,两个数的减法就是第一个数加上减数的补码,补码的计算方式就是按位取反后结果加1,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将这一步加入到前面的电路中:

在这个电路中,在加法器前新增了一个反向器,用于对数据按位取反,同时控制是否取反的信号 R 与加法器的原始进位信号连接,当要计算减法时,该信号为1,导致反向器对数据取反并在加法器处加1,当计算加法时,该信号为0,数据保持原样输入至加法器,同时加法器不加1。

计算更高位的加法与减法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加法器及其连接的所有设备都是8位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对两个8位二进制数进行计算,这样还是不太方便,我们需要能处理更高位的运算,例如16位的加法。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将加法器及其所有连接设备均扩展至16位,但这样的成本就有些高,还有一种代价更小的解决方式,就是更改一下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假设有两个16位数相加:76ABh + 232Ch。那么首先进行最右边的字节(低字节)加法:ABh + 2Ch = D7h,然后计算左边的字节(高字节)76h + 23h = 99h,最后两两个结果合并:99D7h,这就是 76ABh + 232Ch 的和。

这是最简单的情况,但有时两个16位数进行加法时,低字节可能会产生一个进位,例如 76ABh + 236Ch,低字节 ABh + 6Ch = 117h。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第一步计算低字节时用一个1位锁存器来保存这个进位(该锁存器称为进位锁存器),并作为高字节运算时的进位输入即可,同时还需新增一个操作码:「进位加法 (Add with Carry)」。当进行两个8位数加法时,仍采用普通的 Add 指令。当进行两个16位数加法时,低字节仍使用普通 Add 指令,其进位输出存储至进位锁存器(有进位为1,无进位为0),在进行高字节加法时,使用 Add with Carry 指令,加法器的进位输入使用进位锁存器的输出。

在8位减法中,进位输出通常为0,可忽略。而在16位减法中,低字节运算产生的进位输出应该保存在进位锁存器中,并作为高字节运算时加法器的进位输入,称之为「借位减法 (Sub and Borrow)」。

现在操作码表中又增加了两条指令:

操作码 代码
Load(加载) 10h
Store(存储) 11h
Add(加法) 20h
Sub(减法) 21h
Add with Carry(进位加法) 22h
Sub and Borrow(借位减法) 23h
Halt(停机) FFh

在进行多字节运算时,不论是否需要,运算至高字节处时都应该使用Add with Carry 或 Sub and Borrow。对于16位的加法,代码段和数据段是这样的:

非连续的寻址过程

前面的电路中已经实现了多位数字的加减法,但它还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后面的计算无法访问前面的计算结果。这是因为代码段 RAM 与数据端 RAM 是由同一计数器驱动,两者输出是同步、顺序的访问每一个地址。想象一下假如你的代码需要用到前面的一次运算结果,但这个结果已无法被访问,这就很蛋疼了。所以我们需要改造现有 RAM 结构,使其能够方便的访问任意地址。

在先前的电路中,每个操作码占一个字节,操作码操作的对象存储在数据段 RAM 中,由计数器将两者组合。现在我们将每个操作码扩充至 3 个字节,第一个字节为操作码本身,后两个字节表示操作码所要操作值在数据段 RAM 中的地址:

例如 Load 指令,它的第一个字节是其代码本身,后两个字节表示的是要加载到累加器的值的地址,这个地址可以是任意的。

上面的3个字节表示将0000h 处的值加载至累加器中。下面是一个完整的运算例子:

这里进行的是两个16位数的运算,首先计算其低字节,将结果存储至4005h,然后计算高字节,将结果存储至4004h。

要实现该设计的关键是把代码段 RAM 中存储的指令输出至3个8位锁存器中,每个锁存器表示指令的一个字节:第一个锁存器保存指令本身,第二第三个锁存器按高到低的顺序保存待操作的地址。

从 RAM 中取出指令的过程称为「取指令」,因为一条指令由3个字节构成,所以取出每条指令需3个时钟周期,加上执行需耗费1个周期,所以一条指令完成需4个周期。我们在这里实现了更方便的编码,但代价就是运行速度降低以及电路复杂度提升。

使用一个 RAM 实现

当电路实现了非连续的寻址方式,那么使用两个 RAM 就没有必要了。当时使用两个 RAM 是因为它们使用同一个计数器驱动来进行连续访问,既然现在实现了非连续访问,那么把代码段与数据段放在同一个 RAM 即可。

为了实现这个结构,在计数器与 RAM 见加了一个2-1选择器,用来选择是从计数器读取数据(用于取指令)还是从指令锁存器中读取数据(用于取数据)。

下面来看一下如何在这一个 RAM 中存放代码与数据:

RAM 中的数据表示这里先进行2个8位数的加法,然后在结果中减去另一个8位数,最后将结果存储在0013h 处。

跳转

现在我们的电路已经可以实现非连续的寻址方式了,这为写代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但仍有一些不足:仍以前面的代码为例,假设要在它的基础上再添加两个运算,这样得先把 Halt 指令移除,但这样可供写代码的空间还是不够,从原来 Hlat 的位置 000Ch 到 000Fh 仅有4个存储单元,这样就得把原来0010h处保存的数据后移,同时还得修改前面指令所指向的地址,这太麻烦了。

一个更好的做法是从0020h 处开始存放新的运算指令,这样就不影响前面的代码了。

但这样的问题是两部分指令的其实地址分别为0000h 和0020h,前面的非连续寻址只是在读取数据时可以非连续,但每个就指令整体而言还是连续的,现在我们需要有一种方法来实现在指令级别上的跳转,这就诞生了 「跳转(Jump)」指令,通过 Jump 指令我们可以实现指令间的任意跳转,那这个指令该如何实现呢?

答案就是使用带预置和清零功能的 D 型边沿触发器。

在正常情况下,Pre 和 Clr 都是0,但是当 Pre = 1时,Q = 1;当 Clr = 1时,Q = 0。除此之外与普通的触发器没有区别。这个触发器与计数器连接:

通常置位信号为0,在复位信号不为1时,清零信号也为0。当 A 为1时,则清零输入为1时,预置输入为1,如果 A 为0,预置输入为0,清零输入为1,这就意味这 Q 与 A 的值相同。通过这样,正常情况下,计数器自己不断改变,而一旦加载某一特定值,则从该值开始计数,这就实现了指令级别的跳转。这个锁存器只保存1位地址值,所以应当为计数器的每一位设置这样一个触发器,已达到整体设置特定值的目的,同时还要将锁存器的值连接至计数器:

对于前面的代码,现在我们只要简单的改一条指令即可:

这里我们将 Halt 更改为 Jump,将跳转的地址指向了0020h,这样当程序运行到000Ch 时就会直接跳到0020h,直到遇到 Halt 停机。

条件跳转

前面的跳转不分场合,只要遇到就跳转。但有时我们需要在某些情况下才跳转,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假设我们要计算 A7h 与1Ch 的乘积这该怎么做呢?首先大家都知道 A7h * 1Ch 就是把 A7h 连加 1Ch 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计算:把 A7h 与自身相加,每次相加后给 1Ch 减一,如果在某次减一后原来的 1Ch 变成0,就说明已经连加 1Ch 次,此时停机,运算就结束了。运算的关键就是判断 1Ch 减一后是否变成了 0,这里我们需要引入:「非零转移 (Jump If Not Zero)」 操作码。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需要为加法器增加一个1位锁存器,它称为零锁存器。

或非门的工作方式是只有当全部输入为0时才输出1,只要有一个1则输出0。当加法器输出为0时(各位均为0),零标志位为1,当加法器输出不为0时(有一位不为0),零标志位为0。

有了这个零标志位,我们就能知道上次运算结果是不是0,这样就能进行更多的判断。由此我们能扩展出新的几种条件跳转指令:

操作码 代码
Load(加载) 10h
Store(存储) 11h
Add(加法) 20h
Sub(减法) 21h
Add with Carry(进位加法) 22h
Sub and Borrow(借位减法) 23h
Jump 30h
Jump If Zero(零转移) 31h
Jump If Carry(进位转移) 32h
Jump If Not Zero(非零转移) 33h
Jump If Not Carry(无进位转移) 34h
Halt(停机) FFh

(其中有关进位的转移由进位锁存器与零锁存器共同实现)

有了非零转移指令,我们写乘法的代码就简单多了:

0000h 到 0011h 的作用是将 00A7h 与自身相加,0012h 到 0017h 是给 1Ch 加上 FFh(虽然 FFh 代表停机指令,但是它也是个合法的数字,这里就等于给 1Ch 减一),然后在 0018h 到 001Ah 将其存储。接着在 001Bh 判断上次给 1003h 处的字节加上 FFh 后其结果是否为0(Store 不影响零标志位),如果不为0,表示 1Ch 还没有变成0,则 00A7h 的连加还没有到1Ch 次,那就跳转到 0000h 再进行一次连加,如果为0,说明已经连加了 1Ch 次,此时不跳转,继续执行到 001Eh 停机,运算完毕。

数字计算机

到目前为止,我们构建的电路能够称为「数字计算机」,它的由四个部分组成: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存储器就是那个 RAM 阵列,输入输出在电路中并未表示出来,但它确实是存在的,除此之外的设备都归类于处理器。处理器包含若干组件。例如累加器,虽然它只是一个锁存器。反向器与加法器构成了算数逻辑单元,即 ALU。计数器称为程序计数器。

软件

我们把电路结构及其元件称为硬件,而在 RAM 中存储的代码与数据称为软件。能够被处理器响应的操作码(例如 Load 指令的代码10h) 称为机器码或者机器语言。虽然计算机能轻易理解它但人不能,所以人们创造了助记符来描述特定机器码:

操作码 代码 助记符
Load(加载) 10h LOD
Store(存储) 11h STO
Add(加法) 20h ADD
Sub(减法) 21h SUB
Add with Carry(进位加法) 22h ADC
Sub and Borrow(借位减法) 23h SBB
Jump 30h JMP
Jump If Zero(零转移) 31h JZ
Jump If Carry(进位转移) 32h JC
Jump If Not Zero(非零转移) 33h JNZ
Jump If Not Carry(无进位转移) 34h JNC
Halt(停机) FFh HLT

助记符通常与其他一些字符结合使用

1ADD A, [1003h]

助记符右侧的 A 和 [1003h] 称为参数,其中 A 称为目标操作数,[1003h]称为源操作数,表示把1003h地址处的值加到累加器。使用这样结构表示的代码称为汇编语言,每一条汇编语句都对应机器码中的特定字节,就像 LOD 的机器码是 10h 一样。

到这里本文就结束了,回忆前面几篇文章,大体描述了一台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虽然他非常原始,与现代计算机差距巨大,但原理还是与现代计算机类似的。